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投资与理财


(资料图)

文/鹏寰

近日,深圳北芯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芯生命)提交了科创板上市申请。本次IPO,北芯生命拟募集12.74亿元,其中4.6亿元用于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3.76亿元用于介入类医疗器械研发项目、1.88亿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以及剩余2.5亿元补充流动资金。

北芯生命是一家专注于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秉承“用创新和品质改善生命健康”的使命,以“成为有长久影响力的世界级医疗科技企业”为愿景,致力推出满足临床真实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领航心血管精准介入解决方案。

业内人士分析,医疗器械企业发展前景看似乐观,然而医疗成本难以为继,再加上有新竞争力量参与,预示着行业未来的格局可能将发生改变。仅仅靠制造设备,然后通过分销商销售给医疗服务机构的日子已不复存在。价值是成功的新代名词,预防是最佳的诊治结果,智能是新的竞争优势。那么,北芯生命IPO存在哪些短板?

毛利率显著低于同行  却自称那时还未“成熟”

小财米儿注意到,报告期内,北芯生命的主营业务毛利率为8.06%、58.90%、63.73%,而可比公司惠泰医疗为70.36%、69.49%、70.99%,微电生理为72.61%、72.43%、70.58%,行业平均值为73.83%、71.39%、68.91%,北芯生命的毛利率显著低于同行。按照北芯生命的说法,其主营业务毛利率变动受产品工艺及良率的情况、原材料采购价格变动、产品排产安排变动等因素影响。

与同行之所以存在差距,北芯生命的解释是,2020年度,其FFR压力微导管毛利率较低,主要原因是FFR压力微导管上市当年仅有少量生产,单位固定成本分摊较高,以及转产初期受人员操作熟练度、产品工艺稳定性、异常损耗等因素影响,使得FFR压力微导管平均单位成本高达2,708.26元/根,毛利率为3.76%。

而2021年及2022年1—9月,北芯生命的毛利率水平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主要是因为:

首先,可比公司产品与北芯生命的产品存在一定差异。报告期内,北芯生命销售的主要产品为FFR压力微导管,而可比公司产品主要有无源类耗材及部分有源耗材等,产品创新度、产品结构复杂度、精细度、核心原材料构成、工艺流程和制成良率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导致毛利率存在差异。

其次,报告期内,北芯生命FFR压力微导管生产销售初成规模,生产工艺流程正在持续优化,且整体业务规模相对可比公司仍较小,材料采购成本、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均较高,且可比公司的业务及产品处于成熟期,整体商业化发展进程也与北芯生命有一定差异,导致其综合毛利率低于可比公司均值。

总之,北芯生命总是把自己处于“成长期”拿来说事,一言以蔽之,“成长期”和“成熟期”不可同日而语,但市场竞争可不会总拿你当“孩童”,大家一视同仁,只能比谁跑得更快、跑得更好,而不问你的“羽翼”何时丰满。在这一点上,北芯生命所能做的是尽快“懂事”起来,把自己真正当成医疗器械竞争赛道上的中坚力量。

管理费用高企  股权激励“加料又加价”

另外,小财米儿发现,报告期各期,北芯生命的管理费用金额分别为1,473.97万元、1,838.33万元、39,402.97万元和18,637.8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606.16%、1,097.79%、761.23%和305.97%。而同行业可比公司惠泰医疗为25.61%、23.25%、22.93%、21.02%,微创医疗为15.04%、26.22%、31.99%、31.90%,平均值为29.01%、33.66%、49.82%、47.78%。显而易见,北芯生命的管理费用高企,远高于同行和平均值。

对此,北芯生命的解释是,2019及2020年其处于先期研发及初期推广阶段,业务规模较小,职能部门员工数量及各类费用支出额较小。2021年、2022年1—9月管理费用大幅上涨,主要是因为:首先,2021年、2022年1—9月,北芯生命对部分管理层进行了股权激励且未额外约定服务期等限制条件,使得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的股份支付费用较高;其次,2021年其股票申请在H股上市,产生相关中介服务费;再次,其进行股权融资,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1—9月由此产生的财务顾问费用及融资服务费用分别为 54.78万元、2,135.67万元、347.89万元,使得咨询服务费大幅上涨;第四,从2021年起其业务规模快速扩张,职能部门员工人数显著增长,职工薪酬总额大幅上涨。

经验告诉我们,如果管理费用率过高,说明企业的利润被组织、管理型的费用消耗得太多,必须加强管理费用的控制才能提高盈利水平。但问题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比如,小财米儿发现,报告期内,北芯生命所说的实施股权激励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 307.18 万元、572.43 万元、32,116.88 万元和 14,024.37万元,是导致其净亏损规模扩大、累计未弥补亏损增加的重要因素。应当说,虽然股权激励有助于稳定人员结构、留住核心人才,但也会导致当期股份支付金额较大,从而对当期净利润造成不利影响。控制管理成本黔驴技穷,但是扩大股权激励范围和强度却“不遗余力”,成本能压降得下来才怪。

亏损加剧  进项少出项频密

小财米儿发现,让北芯生命”搓牙花子“的事儿可不老少。报告期各期,其净利润分别为-1,962.65万元、-4,993.44万元、-44,931.53万元和-25,189.86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分别为-2,145.16万元、-5,435.38万元、-16,479.16万元和-14,005.75万元。据悉,北芯生命报告期内非经常性损益主要系2021、2022年度确认的一次性股份支付费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其2021年度、2022年1—9月净亏损规模有所下降。

据分析,北芯生命报告期内亏损及业绩波动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收入规模较小,不足以覆盖各项成本费用。报告期内,北芯生命尚处于商业化初期,2022年前仅有一款产品FFR系统上市销售,IVUS系统、单腔微导管及双腔微导管于2022年在国内获批上市,由此导致报告期各期收入规模较小。与此同时,北芯生命业务正处于发展期,前期新品研发、销售渠道搭建、日常经营管理均需大量资源投入,初期有限的销售收入难以覆盖快速增长的各类费用,导致报告期各期亏损。

第二,期间费用大幅增长。报告期各期,北芯生命的期间费用总额分别为3,800.44万元、6,550.84万元、51,492.55万元和32,244.70万元,呈大幅增长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其处于快速发展期,为支持业务发展,产品生产、研发、市场培育、公司管理等方面需要一定规模资源及人力投入,且随着业务扩张费用规模逐年增加。

到底“出项”都有哪些?小财米儿梳理出了这几项:一是研发费用。报告期内,北芯生命的IVUS系统、FFR系统等多款产品陆续完成研发上市,其间项目设计、测试、验证、试产、临床试验、注册等环节均需较多人力、物力投入,导致研发投入规模逐年增长。此外,北芯生命不断根据市场需求新增在研产品管线,心血管介入诊疗器械技术壁垒高、资金需求大,其主要研发的有源产品研发周期长,研发人员薪酬较高,致使报告期研发费用大规模增长。

二是销售费用。北芯生命的产品尚处于商业化初期,由于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需要搭建营销体系、组建销售团队,并且进行学术推广、售后服务等,致使销售费用随其业务发展在商业化初期逐年增长。

三就是刚才分析的管理费用。北芯生命研产销链条打通,职能团队人员需同步增加以支持其日常经营活动开展,同时其办公场地扩大等使得管理费用各年均有一定规模的支出,使其管理费用逐年增长。

四是股份支付费用。据悉,北芯生命于2021年、2022年对部分管理层进行了新一轮股权激励且未额外约定服务期,使得一次性计入管理费用的股份支付费用较高。2021年、2022年1—9月,北芯生命确认股份支付费用分别为32,116.88万元、14,024.37万元,使净亏损规模扩大。

如此这般核算下来,北芯生命自然感觉“腰包渐瘪”,“伴随着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和产品研发等持续投入,资金投入压力进一步加大。我们目前规模相对较小,资本实力相对薄弱,融资渠道单一,对自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北芯生命一个劲儿“摆惨”,目的只有一个——快快圈钱。

但吊诡的是,小财米儿发现,北芯生命的募投项目“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选址为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已租赁场地和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观湖街道拟购置地块。就龙华区该幅地块,北芯生命虽然于2022年12月与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但却未取得龙华区该幅地块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权证书,更谈不上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了。那么问题就来了,假如北芯生命无法按期取得这幅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无法及时完成与该幅地块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那么对募投项目“介入类医疗器械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的投资进度、建设进度产生的影响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到时候很可能成为极大的掣肘因素。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