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车间尘封多年,企业陷债务纠纷老职工盼复活
老字号万香斋,何时再“飘香” 文/图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郑成海
“当年那么红火的一个老字号,怎么就垮了呢?”3月12日,站在青岛青联万香斋食品厂生产车间,73岁的陈善琢百思不解。作为青岛为数不多的中华老字号之一,万香斋曾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市民念念不忘它的香味。自停产歇业以来,万香斋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一些退休职工仍在为它的“复出”多方奔走,陈善琢就是其中之一。日前,他和两位老同事向半岛都市报求助,希望在多方关注下,让这家老企业重振旗鼓。
(资料图片)
>>>探访
生产车间尘封多年
市南区观城路65号,一座极具年代感的老厂房,由一片平房和一栋三层小楼组成,院子后方高高地耸立着一根大烟囱。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万香斋食品厂已在这里伫立了数十年。院子门口的大铁门紧紧地关着,企业厂牌已不知去向,一排门头房大门紧锁,只有临街门窗玻璃上依稀可见的“万香斋”字样,似乎在默默地告诉过往的人们,这里曾经拥有一个辉煌的过去。
3月12日,在三位退休职工的指引下,记者得以走进这家老厂一探究竟。推门进入尘封多年的厂房,记者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眼前一幕幕“凄凉”的场景令人吃惊。只见院子里杂乱不堪,一棵粗壮的树被连根拔起丢弃在空地上,靠近马路的一处房间里,破旧的冰柜等设备堆成了“小山”,房屋四周墙皮脱落、长满绿毛,几乎成了“废品回收站”。
沿着狭窄的通道一路前行,包装间、灭菌间、滚揉间、材料间等生产车间一应俱全,无菌包装机、烟熏机、滚揉机等众多生产设备上布满了厚厚的尘土,部分车间的房顶天花板大面积坍塌后落了一地,简直成了一处“工地”。在材料间里,成捆的礼盒外包装堆放在一起。另一个车间里,原材料、周转箱等胡乱地放在一处角落,生锈的吊笼依旧悬停在一旁。在二楼南侧的一间检测室里,各种器皿杂乱地摆放在桌子上,角落里的两台金属柜子锈迹斑斑。
在连接后院的一条通道上,一扇小门不知所踪,几把椅子被叠拼在一起,临时担负起了守门的重任。记者发现,楼道里大片墙皮斑驳脱落,从院子外面可以清楚地看到,办公楼外墙上爬满了藤蔓,部分平房已出现塌陷迹象。穿行此间仿佛置身一片“废墟”。
看着车间里众多停摆多年的生产设备,69岁的吕化圻满是心疼。退休前,他是万香斋食品厂设备科负责人,对这些机器曾了如指掌。“这里面有不少设备是从国外进口的,当年花了很多钱,如今荒废在这里,实在令人痛心。”他说。
>>>期盼
老字号不应“沉默”下去
在万香斋工作了一辈子,陈善琢对这家历史悠久的老企业充满了感情。他至今清楚地记得,自己是1970年来到万香斋工作的。那时,厂子在四方路,还在中山路劈柴院边上开了间门市部,生意十分红火,“在那个年代,买万香斋的肉食得排队,能进厂里工作不仅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荣耀。”
陈善琢说,他从临时工干起,后来成为车间主任,并从上世纪80年代起担任副厂长,长期负责生产技术。他回忆,万香斋最初主要生产中式食品,后来逐渐开始涉足西式烤肠等,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但卖得最火的主要是猪头肉、扒鸡、熏鱼、砂仁宝肚这四大产品。
2009年,陈善琢正式退休,但他依然关心着厂里的生产。他告诉记者,自己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万香斋食品厂股东和董事会成员。他小心翼翼地从棉袄口袋里掏出了一张股金收据和一个股东分红记录本。记录本显示,从1998年至2006年,万香斋食品厂曾多次分红。“我一共持有5.2万股,最多时一年能分红五六千元。”陈善琢说。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维持太久。65岁的马曾兴告诉记者,万香斋食品厂曾搬到李沧区湘潭路,后来又搬回到市南区观城路,此后开始走下坡路。“2016年春节过后,万香斋食品厂彻底停产。”马曾兴说,他也是股东和董事会成员,退休四五年了,“厂里一直欠着十多万元的工资。”在二楼一张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一摞厚厚的名片,马曾兴的职务是“万香斋食品厂董事、副厂长”。
在马曾兴和陈善琢看来,万香斋曾是令人引以为傲的青岛名片,品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