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引言

俄乌冲突已经持续300多天。

从战争之初俄军攻城掠地,到现在的僵持不下。


【资料图】

究竟是什么左右了战争的方向?

其实这个答案,也许在两千多年前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中就给出了答案。

彼时,先有高祖刘邦白登山之围。

匈奴人号称铁骑40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围。

而且他们每个方向10万骑兵都选择用同一个颜色的马队,以此炫耀武力。

这还不算结束。

汉高祖刘邦

高祖刘邦驾崩3年,匈奴冒顿单于居然出言不逊,送吕后一封极其无礼的书信。

大概意思是:我生于北方草原,想到中原游玩,您是寡妇,我也孤身一人,不如陪我作伴,互相各取所需,何乐而不为。

2000多年后,我们看到这封无礼书信,尚且羞愤。

可想而知,汉武帝知道此事,作何感想。

加之自己的小女儿和亲于匈奴,受尽伤害。

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

就这样,从公元前129年至公元前85年,历时44年。

汉匈经历三场大型会战,汉武帝终于战胜匈奴,踏平草原。

那么,是怎样的战略使汉军赢得胜利呢?

吕后

经济、战略储备雄厚,有钱就是豪横

打仗其实就是烧钱,工具炮一响,黄金万两。

而汉武帝之所以能够挺直腰杆儿,离不开文景之治时,崇尚黄老之学。

韬光养晦,积攒了足以豪横的物质资本。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其次,汉武帝有充足的军马储备。

在冷兵器时代,军马等同于坦克,特别是与少数民族匈奴作战。

如果以骑兵对战步兵,10个骑兵就能冲散数百行进中的步兵。

显然,军马的数量决定了战争的关键。

从文帝开始,汉朝就非常重视军马的训练与储备:“是以文帝中年,赫然发愤,遂躬御鞍马,从六郡良家材力之士...军于广武勒车骑材官士,募郡中勇敢,部署将印”

因此,到汉武帝征讨匈奴时,军中已备齐军马数十万匹。

当时,霍去病每次远征,一人要轮换2--3匹马,以此保证长途奔袭连续作战的能力。

自古,战争胜利,除了实力强大,还在于“诡道”。

言外之意,就是要学会出其不意。

汉匈战争,可谓是把奇兵用到了极致。

战神层出,出奇制胜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骑兵进犯上古(河北怀来)、渔阳(北京密云县西南)。

得知此事后,汉武帝命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地。

当时,卫青一改以往汉军稳扎稳打的战术,主动出击。

他引兵北上,迅速占领河套平原及以南地区。

随即,其在河南之地设置朔方、五原二郡,并建立朔方城,迁移数十万民众戍边。

不难看出,占领河南之地意义重大,毕竟每次匈奴都是从此处进犯长安中原。

此战的胜利,解除了长安的威胁。

不过,匈奴也不是什么“软柿子”,他们没有就此罢休。

其数次袭扰河套地区,最终,漠南之战拉开序幕。

当时,作为车骑将军的卫青率军进入漠南,反击匈奴右贤王;而将军李息则出兵右北平,牵制匈奴单于、左贤王;并策应卫青主力军的行动。

最终,汉军俘敌1万多人,凯旋归师。

从漠南之战可以看出,汉军的战略思想就是避实就虚、牵制敌人;出其不意,集中优势兵力发动突袭;以快治快,把匈奴骑兵的机动能力削减一半,用敌人擅长的战术战胜敌人。

除了这一战,河西之战也充分显示了这几点。

河西,就是今天甘肃武威,张掖,酒泉等地。

它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其新的。

因此夺取河西,不仅能解除匈奴对汉侧翼威胁;还打通了汉朝与西域的贸易通道。

而这次战斗,则是冠军侯--霍去病带兵出征。

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骑兵万人,从陇西,越过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

与他舅舅卫青相比,他的战术更加激进。

当时,他直接用闪电战,突然袭击,6天内攻破匈奴5大部落。

这还不算厉害。

而后,汉军翻越焉支山,在皋兰山下与匈奴军鏖战数日,歼敌近万人。

与此同时,其俘虏匈奴王公贵族大臣数人,凯旋而归。

如果说漠南战役胜利,是顶攻结合,双路联合作战。

那么河西之战,就打得有点“不讲理”了。

二战时期,德军“装甲兵之父”海因茨古德里安,用数个装甲师、步坦协同,飞机开路,踏平欧洲。

这靠的是装备绝对优势。

而2000多年前,少年英雄霍去病用1万骑兵奔袭“千里”,抄匈奴老家,靠的是什么?

或是正是国力强盛下,训练出得高素质军队。

还有最主要的,将领选拔不拘一格。

“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由此观之,安边境,立功名,在于良将,不可不择也。”

这是文帝晚期,晁错上谏言的《兵言事疏》。

可见当时军中不拘一格降人才。

毕竟,千军易得,良将难寻。

先进的政体,明智的领袖,是塑造先进军队的前提。

经过两次会战,匈奴心有不甘。

但同时,他们也领教了大汉骑兵的厉害,不得不另想他法。

最终,匈奴决定采纳赵信的建议,以逸待劳,诱使汉军横渡沙漠。

让自然的力量,减损汉军。

这样匈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待而击之。

只能说,匈奴人忽略了汉武帝必胜的决心和实力。

此役,汉武帝集结精锐骑兵10万,分别由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

另以步兵几十万,马匹十几万配合骑兵主力行动。

而十几万马匹,既是后勤粮草运输工具,又为骑兵提供候补战损。

以此保证10万骑兵通过沙漠后仍能具有极强战斗力。

不仅如此,后人猜测几十万步兵中一定有相当数量工程兵。

因而在夺取匈奴之地后,他们能够筑城屯垦。

开战不久,卫青部与匈奴单于碰上。

卫青立马采取老办法,吸引敌军主力,机动侧翼迂回。

没有城池掩护,就用武钢车环绕为营,弓弩伺候。

以此消耗敌军进攻锐气。

紧接着,他命5000近卫骑兵冲击敌军主力。

等到战场焦灼时,其再用轻骑兵左右包抄,一举击溃匈奴骑兵。

而另一边的霍去病部也丝毫没有落下风。

他们发挥长途奔袭优势,北进2000华里后渡过沙漠,接战匈奴左贤王。

最终,众人歼灭其精锐,俘获首领以下七万余人。

至此,漠北战役大获全胜。

两路汉军共歼灭匈奴9万余人,彻底让匈奴退出漠南。

三次战役,充分发挥了汉军以雄厚的后勤保障,高水平的骑兵作战素养为基础,长途奔袭,持续作战的能力。

最关键的是,旷世良将采用合理的战略战术,牵制敌人,灵活突击,各个击破。

此举让匈奴骑兵无法形成合力。

同时,匈奴后方基地又常常被一锅端,丧失短时间组织反扑的能力。

但必须要承认的是,不要以为匈奴军队就是乌合之众。

他们也绝对配得上当时世界上顶级骑兵。

只可惜,他们选错了对手。

匈奴战略失败窥探

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

骑兵突击,灵活机动,超高的个人军事素养,让他们称霸草原。

运动战和偷袭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在接战之初,其喜欢多路骑兵冲击敌阵;待敌阵动摇,则杀出后备军侧袭包抄,远射近杀。

从而在乱中发挥骑兵单兵作战能力,最终取胜。

只是,汉军在与匈奴数十年冲突中,对于他们这种狼群战术早已熟悉。

因此,才衍生出卫青的以静制动,以动制动的灵活战术。

此后,汉人占领一片匈奴之地,随即屯垦戍边,发展经济。

并以此吸引融合周边部落,吸纳人口。

如此一来,使匈奴彻底丧失该地区的战备能力。

结语

汉匈之战,是我们历史上少有的农耕文明战胜游牧文明的优秀战例。

它充分说明国之用兵,在于国力、统帅能力、战略战术选择。

其中,灵活机动、攻守兼备、围点打援等战术思想,一直为后世兵家所借鉴采用。

参考文献:

《汉书》

《史记》

上一篇 下一篇
x
相关阅读